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举行中国经济观察第60期:两会解读与中国经济前景。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在会上指出,疫情以来一系列的措施在帮助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方面应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私营企业的杠杆率已超过国有企业的杠杆率,虽然印证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中小微企业不能长期靠增加贷款来改善生存状况和经营环境,必须考虑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问题。
黄益平指出,今年把支持和稳定中小企业作为稳定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需要重点关心企业现金流的问题。“1月份社会融资总量明显提高很多,短期的融资也增加不少,但是狭义货币的增长是负的,到2月份略有改善。但总体来说M1狭义货币的增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黄益平指出,过去很多机构和企业层面的危机除了资产负债表危机,就是现金流危机。黄益平举例去年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出现的违约,有相当一部分房企的现金流不够了。 “2021年年底国企的平均负债率是57.1%,民企的平均负债率是57.6%,经过4年,民企的杠杆率反超国企,企业将来的现金流压力会较大。”
关于现金流的问题,黄益平首先谈到杠杆率,中小企业融资每年增长30%、25%,杠杆率高了之后会面临还本付息,现金流肯定会有压力,这是第一;
第二,民营企业所面对的融资成本较沉重。在民企的杠杆率比国企的杠杆率高一些的情况下,民企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可能要更高一些。去年中小企业平均的贷款利率是5.6%,国企的平均利率以LPR为准,3.8%。所以同样的企业借的钱,民企借的更高一些。民营企业的真实利率比国有企业的真实利率高9个百分点。
第三,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所面对的应收账款变长。疫情期间企业的账期由30天变成了90天,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加了融资成本。调查显示,小企业的钱容易被拖欠,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在过去两年间反而缩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应收账款没有收回来,就不得不去贷款,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还增大了现金流风险。
因此,黄益平建议,考虑现金流问题时,第一,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监管部门总是用行政的办法要求银行去降低融资成本。这个方法在疫情期间可以理解,长期持续肯定有问题。“金融决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市场化的风险定价,能不能让货币政策再宽松一点,这是可以考虑的。”
第二,采取措施帮助企业缩短应收账款的账期。政府可以提出一个大致合理的账期,比如回到疫情前30天左右的账期。同事对大企业做征信分析;
第三,大企业把账期作为ESG中重要的一部分,然后定时公布;
第四,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考虑直接补贴。不能总是让企业借钱去渡难关,将来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因为一些小问题如果引发一些困难,将来整体收拾的时候会花更大的代价。